Philo的脑洞合集(2019)

你常常发呆吗?你发呆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

人类冬眠了会怎么样?如何实现长生不老?如何变快乐?人类要是也有了叶绿体会怎么样?有没有外星人?为什么人要睡觉?什么是记忆?什么是性别?人类天生就会走路吗?为什么有人喜欢跑马拉松……

这些想法和疑问总在不经意间闯入我的大脑,在和网友的交流互动中,我也收获了诸多乐趣和非常有意思的回答,于是有了这篇年度合集。

愿我能一直像个孩子一样,保持好奇心,保持想象力。

推特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问癌细胞能不能做人造肉,能有人回「尝过并不好吃」;我问癌细胞能不能实现人类的长生不老,就有人推荐相关的小说和漫画;我提到性别的结构性压迫,能在讨论中看到有人提出更专业的论据。这种开放平台集思广益的能力相当棒,我也很乐意从一些看似普通的提问中,收获非常有价值的来自不同领域的回答,感谢热情的推友们。


人类冬眠了会怎么样呢?

人类啊,进化了几十万年还没有进化出冬眠的能力,真是太落后了。

你看冬眠,节约了一大波耗费在取暖上的能源,还节约了大量食物,规避了在低温情况下人类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低下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且所有产业停工放假,全球碳的排放降至最低,生物圈开始重新循环。

等我们醒来的时候,春暖花开,各处空气质量都极佳,大家在最舒服的状态下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工作学习生活。

每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纬度安排冬眠日期,比如北半球冬眠时南半球在工作。一些需要交接的工作可以添加到冬眠人的待办事项中,让他每天醒一个小时或者每周醒一天,完成一些比较紧急的必要事务。

当大家都冬眠时,政府会留下很少量的一批人,以维护城市的日常安全,保障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应对个别紧急灾害。其他日常琐事,比如道路清洁,可以用大量机器人;新闻记录收集,可以通过无人机自动进行拍摄、整理,作记录用也可供人们醒来阅读。

如果有外星人入侵、国家战争、大型自然灾害,会唤醒更多专业的部队去解决。
在额定的冬眠时间内,人们可以定制个性化的冬眠方案。比如下雪时就唤醒你和小伙伴出来玩雪;天气很好或者有奇观时唤醒你出来看风景;约定和某某同时醒来,就可以每次醒来都有人陪着一起玩。

还有适合减肥的安全健康的冬眠计划,通过冬眠时长以及营养摄入剂量调整,让你一觉醒来就拥有健康美丽的身材,为了保障冬眠人的健康,减肥计划的强度会有所限制……

如果人类开始冬眠,这对人类来说算不算好事不好说,但对地球来说一定是好事。


当人类皮肤有了叶绿体

如果通过转基因,让人类皮肤细胞都拥有叶绿体,那么人类是不是就不用吃饭也不用做饭了,喝一点无机物营养液,然后晒晒太阳就饱了。唯一的副作用就是你浑身都会变绿。

@yourcountry64:
不是。植物通过大量的分叉和广阔的叶片面积获得足够的光照,人体的表面积/体积之比很低,使人没有足够的光合作用效率,偏偏人类又具有非常活跃的新陈代谢和巨大能量需求。如果人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阳光充足的一天,也无非提供人体总能量需求的百分之一以下而已。


利用癌细胞实现长生不老?

癌细胞是不受细胞凋亡机制限制的,只要有足够的养分,癌细胞可以无限生长和分裂下去,不会衰老和死亡。如果找到某种机制,把人的全身细胞都转化成癌细胞,同时做到一定程度地限制分裂,那么人类是不是就实现了长生不老?

可以研究癌细胞是如何打破细胞凋亡机制限制的,并应用到正常细胞上。因为目前只有癌细胞做到无限成长这一点,所以也可以研究如何让它恢复其他正常功能,来实现正常细胞不衰老的目的。

@EndlessNull:
那時候它應該就不叫癌細胞了(海拉细胞


利用癌细胞做人造肉?

能不能利用癌细胞的无限分裂来做人造肉?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有低成本且无限供应的肉食食品了?

@Reno_Lam:還是需要養分才能夠複製,而培養液的生產本身也是一個瓶頸。當然真要說的話,如果是人工培植的組織,其實現在就已經有辦法能夠解除細胞分裂的限制來讓它們快速(相對)增生了。因為現在動物細胞的培養液通常也是從動物(像是牛)提取出來的,所以lab-grown meat現在還不算是vegan食物(即使細胞源是能夠同意提供cell line來種肉的)

@hg4867:同样是细胞分裂,还是养猪既便宜又高效

@shijiejilupian:有個科幻小說叫《癌人》,还蛮有趣的

@dizzzzziness:癌组织吃起来像土,非常难吃

@eGUAbe2V7j26GHw:先生,这盘菜是您点的红烧前列腺癌….谁还吃得下去….


社会化抚养幼儿

如果让国家统一抚养所有新生儿,提供最优秀的保姆和育儿服务,给足爱和陪伴,保证身心健全。优生优育靠宣传。亲生父母需要通过评估,走领养手续才能领回孩子,后续保持跟进,一旦不达标就撤回,如果不通过就一直由政府抚养。那这样是不是可以最大化孩子的利益,培养出最健康的孩子?

统一抚养不是流水线生产,提供爱和陪伴除了护工另有他人,比如社区化/大家庭制,一对指定的新父母同时照顾五六个孩子,其他想来领养的父母心有余力可以多领养几个。成本一部分来自税收,一部分来自向亲生父母强制收的抚养费,部分实在给不起抚养费的就国家负担。

愿意自己养的且有能力养的父母可以走领养流程来把孩子领回去,不领回去的基本都是父母养不了的没能力的,而且政府一样能提供优质父母能提供的一切,生活模式和一个有五六个孩子的大家庭一模一样,不是学校化管理也不是集中住宿,区别只在于他们和孩子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贴一下李颖老师的回答。我觉得这个角度很好,各种类型的小家庭最大的意义在于多元和自由,面对千变万化的环境,抗风险能力比起中央集权要强很多。(我的设想启发于「当父母不用考试」,想说如果加个考试会怎么样,正常情况绝大多数父母都能通过的,然而大家看到统一就走极端了)

@LiYing_2015:
推荐读一下《美丽新世界》。中央集权最大问题就是缺乏local information,官僚管制绝对无法应付千变万化的微环境,经济上中央集权就带来集体贫困,子女抚养中央集权就带来抗风险能力下降千百万倍,一旦出现预想外的情况就无法应付,于是全体灭绝,而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复杂度都是远超人类设计能力的,因此这种“意外”必然发生。
这就是自由的意义所在,每个人知道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具体利益,并按自己的方式去应对,经济的自由就带来灵活性和繁荣,就好像生物学上多姿多彩的变异,才是唯一能够生存下去的方式。
社会和政治意义上的自由也有不亚于经济自由的重要意义,世界的变化经常是不同于历史的,因而无先例可循,无知识可供参考,无法预知,无法计划的,所以只有自由制度导致无穷无尽的变异,然后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变化中留下幸存者的种子。

另一个很棒的思路。社会化抚养不一定就意味着专制,反而能解放年轻人,没有父权和家庭的压力,能让年轻人获得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

@Searl_Scarlet:
托洛斯基在苏联一五计划的时候搞过一套过渡计划:将家务,育儿,食堂等等全部外包给公共福利机构处理。最终消灭家庭的经济职能从而消灭家庭。但是结果是由于资金不足该福利方案只在莫斯科周边执行,并在斯大林时代被取消了。(详见《被背叛的革命》)

@postmodernbrute:
你换个思路。社会化抚养不代表要政府提供「保姆和育儿服务」。比如可以由当地社区形成一个育儿互助组织,将抚养义务摊到整个社区上面。这样能避免很多问题。

虽然家庭制度历史源远流长,但随着社会进步,公民素质提升,生育率下降,国家和社区承担越来越多的育儿责任(参考发达国家各种鼓励生育的政策),单身生育越来越流行,说不定有一天家庭制度会完全解体。父母对小孩的影响越来越弱,也趋近于我所说的那种模式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还是有希望做到的。

很接近该设想的现实中的例子:SOS儿童村


抓蚊子的机器蜻蜓

用仿生蜻蜓来抓房间里的蚊子怎么样?
没事儿就在房间里乱飞,静音还能旋停,头顶装一个迷你激光炮,功率不足以伤到家具但恰好能击落蚊子,蚊子落下后就捡起来丢到垃圾桶。不人道的话激光炮可以换成空气炮,只弄晕蚊子,再丢出窗外。其他时间蜻蜓就停在无线充电板上充电,同时留意房间动静。

@asaaoiokaeri:
可以改进一下,通过散发一种神奇的信息素使蚊子凑到蜻蜓身边来进行歼灭,还有就是对蚊子的智能识别(暴论)

@MapleYu_Neko:
姑且整理一下仿生蜻蜓需要的組件:

仿肌肉高強度馬達(或類似東西)
超輕薄韌性構材仿生翼
急速充放超級電容
微型激光發射系統 or 強力空壓機
室內定位系統
敵我辨識系統
取物爪裝置
無線充電板不一定必要,足做接點即可


造梦机

可以用「造梦机」解决临终关怀时期病人的精神问题?
造梦机可以直接干预人的意识,让人随时随地处于梦境中,在梦里帮助实现他们未竟的梦想,比如在梦里恢复健康、回到某个令人遗憾的记忆重新选择、环游世界等。反正都是将死之人,即使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也问题不大。

@Qiolin_:To the moon的剧情诶 当时玩哭了


互联网时空旅行

100年以后,要是这几个主流社交网站还没死的话,互联网上将会出现非常多的数字坟墓。每个承载着它过去主人生活和记忆碎片的账号,在一轮又一轮的互联网浪潮中越埋越深。

到时候也许有人会开发出《百年数字时空旅行》项目,设立专门的网站或其他浏览通道,列出那些百年来最值得挖的数字坟墓,并给大家指路。

这里有聚光灯下的名人,也有众多平凡人,这里是最佳的人类观察窗口。你在这里能事无巨细地看到,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他慢慢老去,最后一条是代发的讣告。瞧瞧,百年前人的喜怒哀乐和今天有多么相似,这一个个曾经鲜活地跳动过的个体,真是有趣。

ta在很认真地活。ta在很努力地死。

他们还会堵车?真不敢相信。
他们手里那玩意儿是不是叫「手机」?我在我爷爷家里见到过。
网速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人要睡觉?

睡觉的必要性在哪?人类是否可以发展成不睡觉也能得到良好休息?

体力恢复在清醒状态下坐着/躺着也能做到;睡眠状态大脑依然活跃,只是在整理,那是不是也能发展成醒着整理?动物每天睡觉的习惯是不是因为天黑了无事可做才形成的?北极熊晚上还看得见吗,在极夜天天睡觉还是会出来觅食?

我知道目前睡觉有它的必要性,但要是拉长时间尺度,是否能进化出不睡觉也能得到良好休息的个体。因为我也很好奇,从进化的角度看,睡眠状态下DNA修复效率高、整理记忆这些特质,会不会是因为动物先有睡觉的习惯(睡着了无事可做),大脑才故意将这类工作的工作时间从任意时刻转移到睡眠状态下的。

@ZenithFZH:
應該是先有清理需要發展出類睡眠的活動(大量生理機能關閉的一個狀態)在進化中逐漸固定下來
人的每一個內臟器官都有清理的需要吼 但是我比較關注的是離子這塊,比如說你喝濃茶喝多了心臟會不舒服,就是鈉超標了跟睡眠缺乏差不多的原因。大腦也需要恢復鈉鉀平衡,動力系統要回歸原點
(@philo2018:不过一定要关闭大量生理机能才能实现清理么?为什么不进化成一边醒着一边清理?)
其他器官也有需求的啦,就比如肝和腎他也有工作要做,他會受到交感/副交感神經/上行激動通路等等的制約,如果要保持緊張狀態的話就沒辦法實現

@yourcountry64:
极夜就是冬天了,北极熊冬天当然是在冬眠几个月。

@sumail666
能量再生。看到过一种角度:睡觉是进入宇宙(消耗巨大),醒着劳作只会为它积累能量。

@googollee:
反过来,大脑复杂程度增加,需要停机维护,进化出睡觉。
一本书: 為什麼要睡覺?


多维世界

我们会不会是和五维、六维、……十一维生物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和他们共同呼吸着,但是因为我们的观察能力所限,所以只能看到自己。

他们是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存在,正如纸片人想象不出立体世界。我们当前所观察到的宇宙已经是难以想象的大了,但每增加一个维度又等于多了无数个宇宙🤔……

维度造成的影响有没有可能是因果论的影响?(一个猜测)
观察能力又是怎么呈现的,两个不同方向的线形成平面,两个不同方向的平面形成空间,那么两个方向不同的空间形成四维空间,由此往下推导。不同的选择可以看成由一个空间转换到另一个空间(对世界产生了影响),而高维的生物有没有可能还是我们

@asaaoiokaeri:
维度造成的影响有没有可能是因果论的影响?(一个猜测)
观察能力又是怎么呈现的,两个不同方向的线形成平面,两个不同方向的平面形成空间,那么两个方向不同的空间形成四维空间,由此往下推导。不同的选择可以看成由一个空间转换到另一个空间(对世界产生了影响),而高维的生物有没有可能还是我们?
(@philo2018:有可能。我们其实生活在其他维度,只不过因为思维限制,只能看到三维世界的自己(投影))
哇,投影这个词太形象啦。兴奋!!!!!!!!!!就是这样的,因为无法直观观测到,就会觉得我们的生命是线性的

@muzi_ii:
推荐一部法国科普纪录片《维度:数学漫步》
B 站上有双语字幕版的


人类天生会走路吗?

走路是人类纯后天习得的技能还是写在基因里的技能呢?

很多动物一生下来就会跑,为什么人生下来不仅不会走路,还要教啊?如果不特意教婴儿走路,那他能自学成材么?如果他在封闭空间长大,从来没见过人走路,是会长成个残疾还是突然就会走路了?

@gloriousgobid:
小孩子生下来不仅不能走路,连坐起来和翻身都做不到,因为身体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都没有发育到那个程度。小孩要经历翻身,坐起,爬,站立,无搀扶走路几个过程,这些过程其实不需要教,他自己到了时候就会做到。


关于记忆

人是靠记忆组成的,而不是靠观点组成的。你也许可以在地球上找到一个和你在每一件事情上的立场观点都一致的人,但ta无法替代你,你也无法替代ta,因为你们各自拥有着不同的记忆。

倘若你有一天失忆了(不可恢复),延续过去的感情不再有必要,因为你已经获得了重生,算是另一个人了。

你的记忆组成了你。如果你的记忆中只有仇恨,那么你便是仇恨,如果你的记忆中只有快乐,那么你便是快乐,如果你的记忆中只有爱,那么你便是爱本身。

@stoneyshow:
这与御前大宰相提里昂・兰尼斯特的《who has better story》学说不谋而合啊


关于性别

性转群体(MtF/FtM)到底是无法接受自己的身体(性器官),还是无法接受性别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比如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待和枷锁?

如果一个社会完全不歧视任何性别,所有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工作一视同仁,一切性别气质都不会被歧视,那么还会有 trans 么?

@tianna0026:
性转群体就是认知上认为的自己的性别和生理上的性别不同所以才要变性的。我觉得可以说社会规范或是社会上的影响多少影响了他们的想法,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来自身体。

@h121040:
以自己為案例,曾有想變成扶他妹子的想法,想要有妹子的外表、聲音,也想要有兩者的性器,畢竟自己感受過男性部分的刺激同時也很好奇女性的刺激是什麼感覺,可能我是在比較開放的環境長大的吧,朋友對此都是抱著做自己的想法,總之天生的扶他我才要,既然現在是男的就順其自然。


秃头话题

秃头话题只是最近两年特别火,还是在十年前也(一直以来都)这么火?

@asaaoiokaeri:
十年前计算机技术还没那么发达,就算搞这玩意的秃头,也传播不出去。就像南北差异,也是近几年才这么火,但是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是我们才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吗?可能是因为之前交通不算很发达,来南方读书的北方人很少,同理来北方读书的南方人也少,就没那么多共鸣

@SamuelsLilin:
一个话题可以长期持续要观察它本身进入视野的时代性,时效性,社会趋势和关注点,用magi搜索一下值得注意的是霸王洗发水,为何慢慢成为趋势应该是在这几年熬夜和程序员用脑过度的调侃,进而变成市场需求和互联网名词属性,谢顶基因的显著性也是构成它目前基本属性的条件之一,10年前和现在还是有差异
(@philo2018: 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虽然秃头问题一直存在,但近几年确实有变更严重的趋势。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夜生活有了更多消遣的途径,而且996工作模式的流行,导致熬夜的人数与过去相比是有明显增加的。另外程序员数量的增加,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他们遇到的(秃头)问题也更容易成为互联网热点。)
我其实不认为是生理上的秃发在最近几年变严重了,而是群体的声音可以互相交流彼此找寻共鸣,他们的声音和需求创造了市场形成了联系,互联网在推进的这个过程,赋予了秃顶发量变少更多的含义,而社会产生的压力和环境带动的因素让大家观察身边和自己是不是真的因为某些原因出现掉发秃头的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一个悲观角度的解释)

人活着就是为了打发时间。

所谓运转良好的社会就是,在通过工作保证自己不饿死的前提下,大家还有余力发展爱好来打发时间;所谓改变世界就是,要么发现了一种新的打发时间的方式,要么帮助了很多人更快乐地打发时间;所谓探索未知就是,吃饱了撑的,想找点没人玩过的东西来打发时间。

所谓发展爱好就是,让打发时间的过程没那么无聊;所谓恋爱就是,找个人陪你一起打发时间;所谓交朋友就是,找一群人陪你一起打发时间。

所谓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就是,计算到底有多少人花费了多少时间在你本人或你创造的东西上。总时间越长,就可以说这个人贡献的价值越大。比如开创新领域让无数后人去研究的人、写出让无数后人反复阅读研究的经典著作的人、创造了YouTube、Twitter的人、造出iPhone的人等等。


为什么梦中的一切都显得无比真实?

在梦中出现的事物、场景、设定,不论有多么离奇荒诞,当你身处其中,从不会怀疑这一切的逻辑与合理性,而是对其深信不疑,并被动体验着剧情的推进。

我想,也许是因为梦与现实各有其完备的世界观,梦中出现的一切都符合那套新的已被你内化的世界观,因此你会觉得一切都合情合理,也会感到无比真实。


认知偏差

为什么电视剧里坏人变好能圈一大波粉,但如果是好人变坏就会很容易遭人唾弃?但按照双方实际做的坏事来评估的话,坏人做的坏事要远远多过好人。这算不算是人类被感情蒙蔽的一个例子?

@softlips1024:
在资本市场上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持有的股票之前一直涨现在突然跌了一点点,虽然总体来说还是赚但投资者会很后悔;如果之前一直跌现在突然涨了一点点,虽然总体来说还是亏但投资者会很开心。在行为金融学中,这种现象叫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指人们非理性地把利得和损失区分开来看待。
(@philo2018: 啊我想起来了损失厌恶!应该是一个道理。)
是的,人在面对收益和损失时候的风险偏好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比如打牌打麻将赢了的人会觉得今天到这里就好,输了的人总想继续因为觉得没准会回本。这个新兴学科挺有趣的,现在还在完善之中,学术界也是争论不休。

@EoyWVGbVYr1NXuP:
单说故事的创作,我的感觉是坏人更容易让人共情和激发观众自恋的拯救者心态;同理,(同样的创作能力下)好人更难塑造,很多时候是好人塑造的不够好。社会学方面的另说

@Yvonne520:
想起另外一个说法。好人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佛,坏人只要放下屠刀就能成佛了。


为什么男人的话不可靠?

俗话说「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和女性相比,男性的话真的如此不可靠吗?要真的是这样的话,从进化和基因传递角度,是不是男性靠骗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因为女性是生育主体,所以女性在这方面并不需要高超的技巧?


为什么有人喜欢跑马拉松?

喜欢跑马拉松的人是怎么想的?如果是为了健康,完全没有必要专门跑马拉松,有很多更轻松简单的健身方式。如果是喜欢竞争和比赛倒是可以理解。除了喜欢竞争,马拉松还能给人带来什么特殊的东西吗(主要指情感上)?

@milachatu:
随着马拉松在各大中小城市县城的推广,参加马拉松俨然成了一项时髦的运动,推广的媒体只说健身,坚持就是胜利,却鲜有提及如果身体不适应该立即停下来否则可能引发横纹肌消失等危及生命的症状。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与城市获得了影响力,参与者填补了生活的空缺。

@yourcountry64:
和吃辣一样的,坚持跑步可以达到内啡肽上瘾。

@godfatherincape:
其实就是多巴胺的作用,再加上一点点成就感,剩下的就是可以一个人享受孤独

@GuogySakura:
是一个扩展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好方式。对普通人来讲从5公里加量加到42公里是一件超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可能会死。

@wu_xiaoshun:
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作为一种朝圣的态度,内心的洗礼,完成比赛对自己有重要的意义。马拉松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逃避现实。


大型在线合作项目:一起来写小说